會診中心
小善舉彰顯大愛—周口市中醫院文化建設結碩果
▲拾金不昧的腫瘤科主任張躍強
?孝敬公婆的好兒媳張冬梅
▲街頭跪地救人的最美護士王巖
▲浴池救人的懷孕醫生方麗
□記者 程玉成 通訊員 黎倩平/文圖
街頭跪地施救的最美護士王巖,浴池救人的懷孕醫生方麗,孝順公婆的好兒媳張冬梅,拾金不昧的張躍強……在周口市中醫院,這種小善舉的踐行者比比皆是,無論在院內院外,這些醫院傳統文化建設的踐行者始終秉持醫者仁心,處處播灑人間大愛,廉潔行醫,視患如親,用小善舉彰顯大愛。這些小善舉在周口市中醫院已蔚然成風,形成了可貴的“周口市中醫院現象”,贏得了社會如潮的好評。
1
只要是醫護人員,誰都會挺身而出
2016年12月7日晚8時許,在周口市中州路大十字街口,市民目睹了一場與時間賽跑的生死急救。一位60多歲的老人心臟病突發倒地不起,家人撥打120急救電話之后,恰好周口市中醫院護士王巖路過現場。見情況緊急,王巖立即向病人家屬說明自己的身份,并馬上對病人實施搶救。堅硬的馬路就是病床,王巖雙膝跪地為老人做心肺復蘇直至病人被抬上救護車,為病人的救治和生命得以延續爭取到極為寶貴的時間。王巖跪地救人的義舉被一位路過現場的市民用手機記錄下來并轉發到朋友圈,一時間,王巖被周口人刷屏成了“網紅”。面對贊揚,王巖很淡定地說:“碰到這樣的事兒,只要是醫護人員,無論誰都會挺身而出,不管在醫院還是在路上,救死扶傷永遠都是我們的職責。”
2
是醫生的職責,也是我們的院訓
2017年2月6日下午1時許,周口市漢陽路上一家洗浴中心的女部里突然傳出急促的呼救聲:“快點救人,快點救人!”一時間,浴池里慌亂一團,一位老太太和一個年輕母親邊拍孩子的后背邊大聲呼救。呼救就是命令,正在該浴池洗澡的周口市中醫院醫生方麗來不及多想,隨手抓起一件衣服披在身上,快步向呼喊處跑去,只見孩子面孔及雙唇發紫,兩眼緊閉,全身抽搐,口吐白沫,叫之不應。“大家不要緊張,我是醫生!”方麗大聲喊著,雙手接過孩子輕放床上,不顧懷有四個多月的身孕,半蹲著身體立即實施搶救。她先清理孩子口鼻中的分泌物,再按壓孩子的人中穴,直到孩子面色漸漸紅潤,生命轉危為安,方麗才在孩子家人的千恩萬謝中離開。此事在社會上引起了較大的反響,社會輿論對方麗的行為褒揚有加。方麗說:“上班第一天,我們崗前培訓的內容就是院訓,厚德、精術、傳承、創新。為什么‘厚德’放在第一位?因為‘厚德’是醫者的最高境界,只有做到‘德厚’,一個醫生才能隨時隨地盡職盡責。”
3
弘揚傳統美德是文化建設初衷
2016年2月4日,周口市中醫院婦產科護士王春麗在病房更換床單和枕套時,發現枕套里有一個信封,里面裝有2000元現金。王春麗立即將錢交到護士站,并與病區護士長一同將現金交到醫院工會,然后積極尋找失主。通過對住院病人登記信息的查尋,他們最終找到了現金的失主曹女士。
2016年2月16日晚9時,做完最后一臺手術的周口市中醫院腫瘤科主任張躍強下班路過漢陽路巴黎左岸小區,撿到了一個錢包,里面有駕駛證、身份證、銀行卡和400余元現金。張躍強想,錢雖然不多,但這些證件對失主來說非常重要,補辦起來都非常麻煩,失主肯定非常著急。張躍強就試著撥打錢包中一張卡片上的幾個電話,結果沒有找到失主。當時已經是夜深,只能第二天再繼續尋找失主。第二天上班前,張躍強把錢包交到了醫院宣傳科。宣傳科根據失主身份證上的地址,與其所在地派出所聯系,依照派出所提供的線索,宣傳科歷時數天終于找到了失主。
在周口市中醫院這樣的事例遠不止這些,這些小善舉體現了周口市中醫院對傳統文化建設的重視。這些拾金不昧者這樣說:“拾金不昧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我們應該弘揚這種傳統美德,向社會傳達正能量。這些也是我們醫院重視傳統文化建設的初衷。”
4
心中存孝,更能散發正能量
人到中年的張冬梅是周口市中醫院兒科的主管護師。走進婆家20多年來,她與婆婆親密無間,勝似母女。近年來,高血壓、糖尿病、腦梗死等頑疾先后侵蝕著她婆婆的身體,也時時牽動著張冬梅的心。為此,3年前張冬梅就給公婆買好了到周口市養老的房子。怎奈故土難舍,公婆說什么也不愿離開老家。這樣一來,張冬梅和愛人每個月至少要回家一次。婆婆要吃的藥很多,每一樣張冬梅都記在心里,上次送的沒吃完,這次又送來了。從周口市到老家,從老家到周口市,張冬梅用一顆愛心,用往來的雙腳織成了一條長長的親情紐帶。張冬梅說:“我老公首先是婆婆的兒子,然后才是我的愛人和我孩子的父親,是愛讓我們有了比血緣更濃的親情。親情不僅沒有耽誤我的工作,反而成了我工作的動力。人心中存孝,工作和生活中才能散發正能量。”
5
小善舉匯聚大現象
近年來,周口市中醫院始終堅持“厚德、精術、傳承、創新”的院訓,以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總覽全局,以建設學習型醫院為抓手,以業務知識培訓為途徑,這些文化建設舉措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在社會上引起了很大反響。周口市中醫院人以無數小善舉感動了社會,感動了社會上的無數人,讓更多人的價值觀有了一個更為正面的參照。“周口市中醫院現象”并非偶然,更非一時,那些小小善舉的參與者也并非個別群體,既有醫生、護士,更有行政管理及后勤人員。一個大群體的形成,彰顯了傳統文化建設強大且持久的力量。
一面面鮮紅的錦旗,一封封熱情洋溢的感謝信,這些褒獎和贊揚體現了社會對小善舉的認可,對“周口市中醫院現象”的認可,對周口市中醫院的認可,對周口市中醫院傳統文化建設的認可,更是對周口市中醫院播灑人間大愛的認可。
對唱響主旋律的“周口市中醫院現象”,周口市中醫院工會主席孫俊說:“周口市中醫院在重視傳統文化建設的基礎上,還格外注重醫護專業技術知識的培訓。我院一批重點學科進入國家重點學科和省重點學科,在周口市乃至豫東南處于領先地位。一批學科帶頭人不僅技術精湛,而且醫德高尚,深得病人認可。醫乃仁術,大醫精誠已深入每一位職工心中。醫院連續二年進入‘全國百強中醫院’,深得業界認可。”
周口市中醫院醫政科科長胡維來說:“精術方能大愛,為醫者要先誠其意,精其術。醫療技術是‘至精至微之事’,來不得半點馬虎,唐代著名醫藥學家孫思邈倡導醫者要‘博極精源,精勤不倦’,作為一名醫生,要把術業精湛作為根本,發揚精術敬業精神,把精深的專業理論和技能運用到臨床實踐中,做到學有所用,為患者解除病痛。為醫者還要正其心,治其身,不但要有精湛的醫術,還要無欲無求,發慈悲惻隱之心。做到這些,才可能成為蒼生大醫,才能真正救人濟世。從這一點來說,醫院開展的傳統文化建設必要而且及時,已經取得了明顯的成效。”
周口市中醫院護理部主任張紅梅說:“圍繞醫院傳統文化建設,護理團隊也在努力打造以‘愛、精、勤、慎’為核心的護理文化。作為護士,首先要擁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博大胸懷,其次要具有完備的專業知識和精湛的技術,還要有一顆正直、敏感而又善良的心。我們努力完善服務流程和護理細節,學習高精的護理技術,加強護理隊伍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樹立以人為本的服務理念,關注患者和家屬的心理需求,從細微之處彰顯大愛。”
“周口市中醫院現象”告訴大家,再小的善行,也能讓人們在溫情中感受道德的力量;再小的義舉,也是大愛的展示。古人說,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高臺,起于壘土。小小善舉,只要持續發展,就能構成人間大愛,它將如春風惠人,如春雨潤人,將成為很多社會人生命過程中前行的參照。它告訴我們,傳統文化的再建設在這個社會上是急迫而必要的。從這個角度說,周口市中醫院傳統文化建設不僅是治病救人,更是對社會道德和良知的呼喚。(河南法制報 201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