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錘百煉 大醫精誠——兒科專家 張平中
鴻爪雪泥 初識君子
八十年代的時候,我隨父母從醫院職工宿舍樓遷至對面的小北院家屬院。經大門過門洞豁然開朗,里面是一所兩進的四合院。沿中軸線坐落著兩排坐北朝南的平房,路東生長著一棵枝繁葉茂的梧桐樹,每當夏季,闊葉伸展,亭亭如蓋,為小院遮下一片清涼的綠蔭。我家就暫居于前排路西第二家,西去,有一南北通道,通道西側,還有一溜平房,從南到北依次住滿了人家。

與正房相對,蓋著一排廚房每家都分得一個。上班時小院寂寂無聲,下班之后,各家大門都打開,東鄰西舍,家家廚房里傳出做飯的聲音。叮叮咣咣的切菜聲,刺拉的爆鍋聲,大人呼喊孩子回家的吃飯聲,交織在一起,小院頓時熱鬧起來。誰家里早上煮了什么粥、中午添了哪道菜,大家都知道的一清二楚。鄰里間和睦相處、秋毫無犯。惟有我家西南角的一家每每鐵將軍把門,無人出入,我家廚房西鄰門前的磚縫四周漸漸長出蒙戎的小草,繼而抽莖,以至開花。
忽一日,廚房門開。那時候,家里沒有自來水,小院唯一的水源就是前排屋后、后排門前的中間有一個大些的壓水井。一個消瘦的男子正一趟趟往返于廚房和水井之間,刷鍋、洗碗、收拾廚房、打掃衛生,忙得不亦樂乎。我正詫異于這個陌生人是誰?就聽到我父親笑著同他打招呼:“平中,你在北京學習結束了?再不回來,你家門前的草割下來都夠牛吃一頓了!”“還沒有結束,我回來過假期,假期結束還要回去。”

那是我第一次見到張平中。他在家中的時間雖然短暫,卻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白天每次見到他,不是在洗衣服,就是在做飯。每當他在水井邊洗碗、浣衣時常常有同齡人調侃他:“平中,你也太勤快了吧!把女人該做的活都做完了,你還有啥不會的不!”這時,他就會笑瞇瞇的說:“除了生孩子,還真沒有我不會的!”我那時尚是學生,早起讀書,晚上復習,本應是我的生活常態。可是,晚上我關燈睡覺時,他們家的燈光還亮著;早晨,我起床讀書時,他們家的窗戶上已經透出一片橘黃的光。夏日中午,清涼的綠蔭下人們都坐在樹下納涼,惟獨不見張平中的身影,似乎悠閑與他無關,暑熱不耐他何。他就是人們心目中勤勞、勤奮、溫和、愛家的好人。

關愛同事 親切溫和
九零年我衛校畢業,即來到周口市中醫院兒科,成為一名名副其實的白衣天使。那時年輕,技術與年齡俱都青澀懵懂。張平中彼時已是兒科主任,麾下僅史鳳英、陳仙菊、靳樹枝與宋桂華四人。我上班時宋桂華在外進修未歸,張主任與他們三個輪流上夜班,我最喜歡與張主任對班。兒科靜脈穿刺的難度是眾所周知的,只有與張主任對班,我心中才不緊張,那些我抽不出的血,扎不上的針,在張主任手中不過小菜一碟。只見他張開溫暖的大手,輕輕松松就能固定住躁動不安的患兒,一針見血,毫不拖泥帶水,膠布固定干凈利索。把病人送到病房,還要給我講講該患兒穿刺的難點是什么,如何克服,下次遇到此類血管又要如何處理,告訴我穿刺的技巧,鼓勵我細心觀察、大膽實踐。在張主任的言傳身教下我迅速進步,很快就能獨自操作。夜里再遇到需要做治療的患兒,他主動給我當助手,指導我又好又快的完成工作,從而使我養成工作上膽大、心細、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風。
那時候兒科大部分是未成家的年輕的女孩子。姑娘們的婚嫁他時時記在心里,儼然是姑娘們娘家的兄長、長輩,幾乎在兒科結婚的每一個姑爺都受到他的嚴格審查,正因如此,有幸成為兒科女婿的這些年輕人都與張主任接下了忘年之交。至今,我愛人只要見到張主任,離得好遠就親切的叫一聲:張叔。
嘔心瀝血 百煉成鋼
張平中少年時代曾跟隨一年老中醫學制藥。據他講,他當時不過十四五歲,正是生長的高峰期,能吃愛睡是本能。可是,老年人一上年紀,最不缺的就是瞌睡了。一到早晨四五點鐘,老人就離別夢鄉,把睡意正濃的張平中叫起來切藥。后來,張平中上學時學的是西醫臨床。也許是曾經的中藥熏陶使得他念念不忘,也許是西醫診療的手段過于專注于疾病本身。張平中任兒科主任期間自學中醫,在做好本職工作、兼顧家庭之外,張主任把全部精力都放在了學習上。

清代文學家張潮在《幽夢影》中寫到:讀經宜冬,其神專也;讀史宜夏,其時久也;讀諸子宜秋,其致別也;讀諸集宜春,其機暢也。對于張主任來說,春夏秋冬,天明夜半,無不是讀書的好時候。因為對夜班,我發現只要來了病人,我一句話沒問完,張主任已經穿戴整齊,手握聽診器來了,從來不需要護士去叫。有一次,安排好患兒,我忍不住問張主任:“主任,您白天上了一上午班,晚上怎么還不休息?”
張平中主任笑了:“誰說我沒有休息,我只是醒來后看了一會兒書。”“不對呀!我好像就沒有見到你值班室的燈什么時候滅過。”“這是我的習慣,我又不是在學校心無旁鶩上學的學生,白天要看病,要接送孩子上學,為了提高自己的診療水平,還想多讀點書,只好擠點睡覺的時間了。不管是在家里,還是在單位上夜班,只要有空看書,我就抓緊時間。實在瞌睡的很了,自己就不知不覺睡著了。但是,只要一醒,我第一時間就能拿起手邊的課本接著看。所以呀,我是在睡覺的間隙讀書,在讀書的間隙睡覺,也算是兩不耽誤吧!”
在這么緊張的工作和學習中,張平中主任還善于總結和積累自己的診療經驗,有一天我母親到他家串門,回到家就說:“人家張主任可不光是病看的好,在他平時讀書的案頭上,發表過學術論文的雜志摞起來足有一尺多厚。”

醫者仁心 大醫精誠
醫德是什么?你只要見過張平中主任看病就能懂得。早在上世紀九零年左右,張主任就是譽滿周口的名醫了。他為人謙和,看病認真。無論是上班途中,還是在接孩子回家的路上,遇到那些找他看病的患兒家長咨詢問題,他總是不厭其煩的解釋清楚。更不要說當他穿上白大褂,身在病房里的時候。常常是住院患兒還沒有查完房,慕名而來的患兒家長領著孩子,抱著寶貝已經坐滿了醫辦室。張主任每次值過夜班,再逐一看白天的門診患兒,更兼他看病仔細,往往是下午一兩點鐘才能踏著疲憊的腳步離開病房。他常說:“兒科,古時候又稱啞科,給孩子看病不容有一絲一毫的馬虎。問診要詳,查體要細,不漏過任何蛛絲馬跡,這樣才能對癥下藥,藥到病除。”記得有一個夏天,一個一歲大小的孩子因腹瀉月余,輾轉來到我們科室,張主任經過仔細查體,反復詢問其病情變化,最后斷定這孩子是連續不規范使用抗生素導致的腸道菌群失調,只開了少量的小兒散劑,沒輸一瓶水,住院觀察。當時,孩子的父母將信將疑,憂心忡忡的住下了,結果,小孩的癥狀很快得到緩解,沒有多久,就痊愈出院了。走的時候,孩子的父母拉著張平中主任的手哭的泣不成聲。

長期不間斷的學習,認真忘我的工作,張平中主任將中西醫結合治療小兒疾病的方法運用的爐火純青。被組織上任命為周口市中醫院業務院長。職務的變遷意味著他肩膀上的責任和具體的工作越來越多,但是,他在行政樓上院長辦公室的門永遠為病人敞開著。只要有人來看病,無論早晚,張平中院長都會撥冗接待、望聞問切、決不敷衍。各病區遇到的疑難雜癥也都會請他前去會診。
有一次,內科一病區有個病人請張院長會診。那時的內一病區是心肺病區,住的既有心血管疾病,又有肺部疾病。會診的是一位患有肺部疾病的老年農村女性患者,會診過程中,病人突然出現劇烈咳嗽,一口濃痰吐之不去,咽之不下,憋得老人滿臉通紅,在大家都沒有反應過來的時候,是張院長直接用雙手一邊叩背,一邊伸入老人口中掏出一大口濃痰。此情此景,如非親歷,斷難相信。老人的家人眼中有淚,望著張院長一句話都說不出來。

老驥伏櫪 貢獻余熱
如今的老院長早已經退休了,但是,他那顆熱愛工作,關愛患兒的心卻沒有退休。每周一二四六的上午是張院長坐診國醫堂看病的日子,來找他看病的患兒早已超出了兩代,人們口口相傳,早早就在門診大廳里排起了掛號的長隊。在他的專家診室之外,患兒和他們的家長耐心的等待著,因為他們知道,無論等到多晚,張院長都會認真的看完每一個患兒。
專家簡介:

張平中,周口市中醫院原副院長,中西醫結合主任醫師,大學本科學歷。周口市優秀醫療專家,全市第一批十大名中醫,河南省中西醫結合學會理事,河南省醫學倫理學會委員,中華醫學會周口分會常務理事,兒科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曾被河南省委、省政府命名為優秀中醫工作者、抗擊非典先進工作者。從事兒科臨床工作30年,在《中華兒科》、《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等醫學期刊上發表醫學論文20余篇,獲市科技進步成果二等獎6項,編著《實用臨床醫學新進展講座》等3部專著。
自創治療兒科疾病專用中藥散劑10多種,在診治小兒神經、泌尿、消化、呼吸等系統疑難病癥方面,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擅長中西醫結合診治兒科雜志及兒科教學工作。
坐診時間:每周一、二、四、六上午
坐診地址:周口市中醫院門診樓二樓國醫堂八診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