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向奔赴共成長 平等協作譜新篇——周口市中醫院與項城市中醫院腦外團隊開展深度技術交流紀實
2025年3月21日,一場跨越市縣的醫療技術交流在周口市中醫院介入導管室拉開帷幕。繼前期我院腦外科朱炎醫生在項城市中醫院駐點巡診期間深入講解三叉神經痛及面肌痙攣手術治療策略后,項城市中醫院腦外團隊盛青松主任及趙金波醫生帶著實踐中的思考與疑問,主動走進周口市中醫院,實地觀摩“三叉神經半月節球囊壓迫術”及“脊髓電刺激電極植入術”的全流程操作,并圍繞我院腦外科的技術下沉與幫扶交流及昏迷促醒治療領域的科研課題協作展開深入探討。這場雙向奔赴的學術互動,正是區域醫療平等互信交流的生動注腳。
一、技術共享:從理論到實踐的“無縫銜接”
在周口市中醫院導管室,朱炎醫生、谷大偉醫生為項城同仁現場演示了“三叉神經半月節球囊壓迫術” “脊髓電刺激電極植入術”的關鍵步驟。如三叉神經球囊壓迫,通過實時影像引導,精準穿刺、球囊定位、壓力調控等技術難點被逐一解析。“梨把成形是手術成功的一個標志,同時也要把握好壓迫時間及球囊注入的壓力。”朱炎醫生結合術中細節,向項城團隊講解技術要點。
這種貼近交流的模式,打破了傳統學術交流的距離感。項城市中醫院盛青松主任及趙金波醫生在觀摩后表示:“通過現場學習,我們對三叉神經痛和昏迷促醒的手術治療有了更直觀的認識,希望可以更積極的開展此項業務。”
二、科研創新:從臨床到科研的“協同攻關”
術后,兩院腦外科團隊圍繞“昏迷促醒治療”展開專題研討。朱炎醫生詳細介紹了脊髓電刺激技術在意識障礙患者中的應用,結合周口市中醫院多學科協作經驗,分享了術前評估、電極植入及術后康復的全周期管理方案。希望可以通過優勢互補,共同申報“基于多模態神經調控的脊髓電刺激聯合通竅活血湯及針灸干預昏迷患者促醒的機制與臨床轉化研究”的中醫藥科研項目,整合周口市中醫院的技術優勢與項城市中醫院的臨床資源,探索更適合基層推廣的診療模式。
三、學科發展:從單點突破到區域聯動的“蝶變效應”
此次交流對周口市中醫院神經外科的區域影響力提升具有深遠意義:
1. 技術輻射:通過輸出球囊壓迫術、脊髓電刺激等先進技術,幫助項城市中醫院填補微創治療空白,推動區域診療同質化。
2. 人才培養:雙向交流促使雙方醫生在實戰中提升技能,項城團隊的基層視角也為周口市中醫院提供了技術改進靈感。
3. 品牌建設:平等協作模式增強了周邊醫療機構的信任,為后續開展聯合查房、遠程會診等奠定基礎,形成“以強帶弱、以弱促強”的良性循環。
四、患者獲益:從“看病難”到“看好病”的“暖心升級”
技術提升的最終受益者是患者。過去復雜病例需轉診上級醫院,現在通過技術合作,本地就能開展微創手術,患者平均治療費用降低,住院時間縮短。而對于昏迷患者家庭,脊髓電刺激技術的本地化應用更帶來了新希望。
從“送技術下鄉”到“請進來學習”,從臨床操作到科研攻關,周口市中醫院與項城市中醫院的這場深度交流,生動詮釋了平等互信對區域醫療發展的推動作用。未來,兩院將繼續以技術共享為紐帶,以患者需求為導向,共同繪制區域神經外科高質量發展的新藍圖,讓更多百姓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優質醫療服務。
文字:朱炎 編輯:杜昱龍 審核:李 銳 編輯:趙文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