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心臟日9.29】秋風瑟瑟寒氣生,護心養心防心病
秋天陽氣漸收,陰氣漸長,晝短夜長,晝夜溫差逐漸加大,隨著氣溫下降,人的陽氣開始收斂,新陳代謝減緩,血液循環易受影響,血管遇冷收縮,甚至痙攣,血壓升高,高血壓、心肌缺血、心律失常等疾病隨之產生,還易出現失眠、頭暈、心慌、胸悶等全身不適。中醫理論認為,秋季主“收”,與肺相應,而心作為“君主之官”,其火性易被肺金所制約。若調養失宜,可導致心血瘀阻,進而誘發或加劇心臟病。秋季護心養心尤為關鍵,需通過綜合調養以有效預防“心病”的發生。
一、順應秋息,充足安眠養心臟
人在睡眠時,活動降至最低,各器官活動減緩,能量消耗減少,身體機能在夜晚得到恢復調整。中醫強調,秋季養生應“早臥早起,與雞俱興”,即天黑即眠,雞鳴即起,順應陽氣收斂、陰氣上升的規律。早臥有助于陽氣內斂,而早起可使心肺之氣舒展,避免收斂過度,維持身體陰陽平衡。
二、溫差防護,防寒保暖避心病
秋季作為夏冬之間的過渡,天氣多變,溫差較大,隨身攜帶外套是個明智之舉,以便隨時應對氣溫變化。
針對“春捂秋凍”的觀念,心血管疾病患者需謹慎對待。寒冷可能引起氣血凝滯、血脈攣縮,影響心臟供血,導致缺血性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甚至威脅生命。因此,不宜盲目追求“秋凍”,特別是老年群體,應根據氣溫變化和自身感受,靈活調整衣物,保持身體溫暖。
三、溫潤飲食,滋養身體強心臟
秋季天氣干燥,人體津液不足,容易出現口干、咽干、咳嗽、皮膚干燥、便秘等癥狀。秋季飲食調養,應側重溫潤滋補,旨在滋養身心,強化心臟功能。可增加富含蛋白質、維生素、礦物質食物的攝入,如魚類、瘦肉、豆制品、新鮮蔬果等,避免過量的辛辣、油膩及生冷食物,以防損傷脾胃,間接影響心臟健康。
日常飲食中,可少量多次飲水,適量食用梨、柚子等具有潤燥功效的水果,以預防秋燥帶來的不適。此外,結合中醫食療理念,可選用蜂蜜、甘蔗、蓮藕、馬蹄、百合、山藥具有養陰潤燥、養心安神、健脾益胃的食材,調節身體機能,養護心臟。
四、和緩運動,促進循環健體魄
秋高氣爽,正是進行戶外運動的好時節。可進行慢跑、騎車、登山、太極拳等活動,既能調養肺氣,改善呼吸功能,又能增強身體免疫力,提高對寒冷刺激的抵抗力。中醫理論認為“心主血脈”,適量運動能促進心臟跳動,為全身提供充足血液,但需注意的是,運動時避免出汗過多,以防陽氣外泄,陰液損耗。對于心血管疾病患者而言,更應注重運動的安全性,避免劇烈運動帶來的風險。
五、舒緩心情,調節壓力護心臟
秋季抑郁、焦慮等悲觀情緒多發,精神調養尤為重要。中醫強調“恬淡虛無,真氣從之”,即保持內心的平靜和淡泊,讓身體內的真氣自然運行,從而達到養心安神的效果。
人們應順應秋季特點,以“收”為要,追求心神寧靜,減少肅殺之氣對身體的負面影響,可選擇閱讀、書法、繪畫、音樂等寧心安神的文體活動來改善心情,或賞花品茗,或湖邊垂釣,或登高望遠,皆可開闊心胸,排遣情思,轉移焦慮情緒。
六、中醫養心,安神定志守健康
中醫認為“心主神明”,強調情志波動對心臟的直接影響。中醫傳統療法針灸、推拿、拔罐等,可調和氣血、疏通經絡,緩解身心壓力與疲憊,這些方法不僅有助于舒緩緊張情緒,還能促進身體機能的平衡與恢復;配合滋養心臟、安神定志的酸棗仁、遠志、合歡皮、茯神等中藥,針藥結合,更可守護健康。
秋季護心至關重要。通過順應秋息、溫差防護、溫潤飲食、和緩運動、舒緩心情、中醫調養等多方面的綜合措施,可以有效預防“心病”的發生,守護心臟健康,享受秋高氣爽的美好時光。
河南省衛生健康委宣傳處指導
供稿專家:新鄉市健康科普專家新鄉醫學院第三附屬醫院張云慧
審核專家:河南省健康科普專家新鄉醫學院第三附屬醫院婁政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