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腫瘤防治宣傳周4.15-21】早防早治,“胃”你健康
胃癌是常見的消化道惡性腫瘤,發病率占城市人群第三位,農村人群第一位。胃癌與飲食衛生、飲食習慣、環境因素等多因素有關。隨著現代診療技術的不斷發展以及自我保健意識的增強,我國胃癌總體發病率與檢出率在不斷提高,那么胃癌應該如何預防?胃癌有什么癥狀?發現胃癌后又該如何去治療呢?
什么是胃癌?
胃癌指的是發生在胃黏膜上皮的癌瘤,胃癌分為早期胃癌、中期胃癌與晚期胃癌。其中早期胃癌通過手術可取得較好效果,因此對于胃癌像其它惡性腫瘤同樣強調早發現、早治療。關于胃癌的發病原因,目前認為胃癌的發生與多種因素有關,包括了遺傳因素、飲食習慣、免疫因素、環境因素等,這也是導致不同國家、不同地區在胃癌發病率方面有差異的原因之一。
胃癌如何進行預防?
預防始終是控制各類疾病,降低疾病發病率的關鍵,疾病的防控分為三級預防。目前對于胃癌在早期預防方面包括一級預防與二級預防,而三級預防就是胃癌患者要及時科學就診。
一級預防
一級預防即發病病因的預防。按照目前對胃癌的研究,長時間食用熏烤肉、霉變食物、食用鹽腌食品、加工肉、快餐等都會增加胃癌發病風險,因而在日常生活中減少熏肉、熏魚、烤肉、烤羊肉串等熏制和烘烤食品,控制食鹽量,避免長時間高鹽飲食;減少“剩飯”食用,降低霉變食物攝入風險;限制食用鹽腌食品等。從用藥方面分析,非甾體抗炎藥的系統使用對胃癌具有自主防御效果。生活習慣方面需要戒煙、戒酒,同時增加新鮮蔬菜、水果等攝入。通過上述生活習慣與飲食方面的預防對降低胃癌發病率有一定的效果。
二級預防
二級預防即早發現早治療,通過日常的健康體檢、早期篩查,便于更好地對癌前狀態予以干預。診斷是治療的前提,胃鏡檢查是胃癌診斷的“金標準”,通過胃鏡取樣病理學檢查可作為胃癌診斷的依據。根據胃癌的國際共識,針對胃部檢查后的不同情況需要采取不同的處理措施,如果檢查后發現胃竇出現輕度或中度萎縮,此類情況不需要隨訪定期復查;如果出現腸上皮化生、廣泛萎縮,則需要每3年進行1次胃鏡檢查;如果發現了低級別上皮內瘤變,需要每年隨訪1次;如果是高級別的上皮內瘤變,則需要每半年隨訪1次;胃鏡檢查后發現早期胃癌者,應根據具體情況做好病灶的切除。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是誘發胃癌額獨立危險因素,日常檢查中需要重視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的篩查。建議30歲以后人群應定期進行胃部檢查,通過二級預防提高癌前病變的早期檢出率,早發現,早治療。
三級預防
三級預防即胃癌的患者及時科學的就診。目前胃癌在治療過程中遵循個體化特點,需要綜合不同患者胃癌分期、病理類型、患者耐受性、病灶大小、侵犯范圍等,采用胃鏡治療、外科手術治療、放化療及分子靶向治療等措施。
總之,胃癌需要重視早期預防,對于確診的胃癌“不恐慌”,依據實際情況合理選擇手術治療方法,并視情況選擇化療、靶向藥物等,通過綜合治療降低復發,延長生存時間。
河南省衛生健康委宣傳處指導
供稿專家:河南省健康科普專家河南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吳飛
審核專家:河南省健康科普專家河南省腫瘤醫院陳小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