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腫的中醫辨證治療
水腫是體內水液潴留,泛濫肌膚。表現以頭面、眼瞼、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腫為特征的一類病癥。
水腫在《內經》中稱為水,并根據不同癥狀分為“風水”、“石水”、“涌水”。水腫在西醫學中是多種疾病的一個癥狀,包括腎性水腫,心性水腫,肝性水腫,營養不良性水腫,功能性水腫,內分泌失調引起的水腫等。我們今天討論的水腫主要以腎性水腫為主。包括急慢性腎小球腎炎,腎病綜合征。繼發性腎小球疾病等。水腫的病因一般有風邪襲表,瘡毒內犯、外感水濕、飲食不節及稟賦不足、久病勞倦。形成水腫的病機為肺失通調,脾濕轉輸,腎失開闔,三焦氣化不利。水不自行,賴氣以動,水腫一證,是全身氣化功能障礙的一種表現。水腫的病位在肺,脾,腎,而關鍵在腎。病理因素為風邪、水濕、瘡毒、瘀血。
肺主一生之氣,有主治節、通調水道、下輸膀胱的作用。風邪犯肺,肺氣失于宣暢。不能通調水道,風水相搏,發為水腫。脾主運化,有布散水精的功能。外感水濕,脾陽被困,或飲食勞倦等損及脾氣。造成脾失轉輸,水濕內停,乃成水腫。腎主水,水液的輸化有賴于腎陽的蒸化、開闔作用。久病勞欲,損及腎臟,則腎失蒸化,開闔不利,水液泛濫肌膚,則為水腫。成如《景岳全書·腫脹》篇指出:“凡水腫等癥,乃肺,脾,腎三臟相干致病。”
水腫的診斷要點有
1、水腫先從眼瞼或下肢開始,繼及四肢全身。
2、輕者僅眼瞼或足脛浮腫,重者全身皆腫,甚則腹大脹滿,氣喘不能平臥;更嚴重者可見尿閉或尿少,惡心嘔吐,口有穢味,鼻衄牙宣,頭痛,抽搐,神昏譫語等危象。
3、可有乳蛾、心悸、瘡毒、紫癜以及久病體虛病史。
水腫的辨證要點
水腫病癥首先需辨陽水、陰水,區分其病理屬性。陽水屬實,由風、濕、熱、毒諸邪導致水氣的潴留。陰水多屬本虛標實,因脾腎虛弱而致氣不化水,久則可見瘀阻水停。其次,應辨病變之臟腑在肺,脾,腎,心之差異。最后對于虛實夾雜,多臟共病者,應仔細辨清本虛標識之主次。
水腫的治療原則為發汗,利尿,瀉下逐水。水腫的證治分類
一陽水
01 風水相搏證
眼瞼浮腫,繼則四肢及全身皆腫,來勢迅速。多有惡寒,發熱,肢節酸楚,小便不利等癥。偏于風熱者,伴咽喉紅腫疼痛,舌質紅,脈浮滑數。偏于風寒者,兼惡寒,咳喘,舌苔薄白,脈浮滑或浮緊。
機證概要:風邪襲表,肺氣閉塞,通調失職,風遏水阻。
治法:疏風清熱,宣肺行水。
代表方:越婢加術湯加減。
常用藥:麻黃、杏仁、防風、浮萍疏風宣肺;白術、茯苓、澤瀉、車前子淡滲利水。石膏、桑白皮、黃芩清熱宣肺。風寒偏盛,去石膏加蘇葉、桂枝、防風祛風散寒。若風熱偏盛,可加連翹、桔梗、板藍根、鮮蘆根以清熱利咽,解毒散結。
02 濕毒浸淫證
眼瞼浮腫,延及全身,皮膚光亮,尿少色赤。身發瘡痍,甚則潰爛,惡風發熱,舌質紅。苔薄黃,脈浮數或滑數。
證機概要:瘡毒內歸脾肺,三焦氣化不利,水濕內停。
治法:宣肺解毒,利濕消腫。
代表方:麻黃連翹赤小豆湯合五味消毒飲加減。
常用藥:麻黃、杏仁、桑白皮、赤小豆宣肺利水,銀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子。
03 水濕浸漬證
全身水腫,下肢明顯,暗按之沒指,小便短少,身體困重,胸悶,納呆,泛惡。苔
白膩,脈沉緩,起病緩慢,病程較長。
證機概要:水濕內侵,脾氣受困,脾陽不振。
治法:運脾化濕,通陽利水。
代表方:五皮飲合胃苓湯加減。
常用藥,桑白皮、陳皮、大腹皮、茯苓皮、生姜皮化濕行水。蒼術、厚樸、陳皮、草果燥濕健脾;桂枝、白術、茯苓、豬苓、澤瀉溫陽化氣行水。
04 濕熱雍盛證
遍體浮腫,皮膚繃急光亮,胸脘痞悶,煩熱口渴,小便短赤,或大便干結,舌紅,
苔黃膩,脈沉數或濡數。
證機概要:濕熱內盛,三焦壅滯,氣滯水停。
治法:分利濕熱。
代表方:疏鑿飲子加減
常用藥,羌活、秦艽、防風、大腹皮、茯苓皮、生姜皮疏風解表,發汗消腫。使在表之水從汗而疏解。豬苓、茯苓、澤瀉、木通、椒目、赤小豆、黃柏清熱利尿消腫。商陸、檳榔、生大黃通便逐水消腫。
二陰水
01脾陽虛衰證
身腫日久,腰以下為甚,按之凹陷不易恢復,脘腹脹悶,納減便溏,面色不華,神疲乏力,四肢倦怠,小面短少,舌質淡,苔白膩或白滑,脈浮緩或沉弱。
證機概要:脾陽不振,運化無權,土不制水。
治法:健脾溫陽利水。
代表方:實脾飲加減。
常用藥:干姜、附子、草果仁、桂枝溫陽散寒利水;白術、茯苓、炙甘草、生姜、大棗健脾補氣。茯苓、澤澤,車前子、木瓜利水消腫,木香、大腹皮理氣行水。
02腎陽衰微證
水腫反復消長不已,面浮身腫,腰以下甚,按之凹陷不起,尿量減少或反多,腰酸冷痛,四肢厥冷,怯寒神疲,面色晄白,甚則心悸,胸悶。喘促難臥,腹大脹滿,舌質淡胖,苔白,脈沉細或沉遲無力。
證機概要:脾腎陽虛,水寒內聚。
治法:溫腎助陽,化氣行水。
代表方:寄生腎氣丸合真武湯加減。
常用藥:附子、肉桂、巴戟肉、仙靈脾溫補腎陽。白術、茯苓、澤瀉、車前子通利小便,牛膝引藥下行。
小便清長量多,去澤瀉,車前子加菟絲子,補骨脂以溫固下元。若癥見面部浮腫為主,表情淡漠,動作遲緩,形寒肢冷。治以溫補腎陽為主方,用右歸丸加減。預防調護:
1、避免風邪外襲;
2、防止水濕外侵;
3、注意調攝飲食;
4、保持皮膚清潔,避免抓破皮膚;
5、每日記錄水液的出入量;
6、勞逸結合,調暢情志;
7、 堅持治療,定期隨訪。
作者簡介
張英杰,副主任醫師,碩士研究生,中華醫學會中藥發展委員會腎臟病青年委員,河南省腎臟病學會委員,2018年至2019年于河南省人民醫院腎臟病科進修學習,畢業于山東中醫藥大學。
擅長:各種難治性腎病,腎病綜合征慢性腎功能衰竭及腎小球腎炎,糖尿病,糖尿病性腎病,結締組織病及系統性紅斑狼瘡性腎炎,尿毒癥及血液透析患者的長期透析導管及臨時透析導管置管術,并擅長長期透析導管置入術及腎囊腫穿刺手術。
圖片來源網絡
編輯:楊晨曦
責編:黎倩平
審核:孫 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