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氣養生之小滿節氣灸
小滿節氣到來,降雨進一步增多,濕氣也更重了,人體很容易受到濕邪的影響而感到不適,艾炙因此成為此時人們保健養生的選擇。小滿節氣運用艾灸方法養生,其重點是祛濕氣,健脾胃,對于患有慢性腸胃炎的朋友,以及脾胃虛弱的小兒一定要把握好這個節氣,艾灸或按揉上巨虛、梁丘、脾俞等穴位,可以很好地解決這方面問題,改善腸胃功能。
一、穴位的位置和治療功效
1、上巨虛穴
上巨虛穴屬于足陽明胃經的穴位,位于小腿部外側,犢鼻穴下六寸,脛骨前嵴旁開一橫指,為大腸腑的下合穴,具有通調腸腑、理氣和胃的作用,治療大腸病、胃腑病和下肢足陽明經循行路線上之病。
2、梁丘穴
梁丘穴屬于胃經的郄穴,位于大腿前面,屈膝,當髂前上棘與髕底外側端連線上,髕底上2寸。臨床上郄穴常用于治療本經循行部位及所屬臟腑的急性病癥,同時還可健脾和胃。本穴對于急性胃腸痙攣、胃痛具有較好的治療效果。
3、脾俞穴
本穴歸屬于足太陽膀胱經,是脾臟的背俞穴,位于第11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本穴可以健脾益氣,除濕和胃。艾灸本穴可以預防夏季暑濕犯胃,增強脾臟運化水濕的功能,從而預防脾胃類疾病的發生。
二、理療方法
按摩手法:用手指指尖點按梁丘、上巨虛穴2-3分鐘,長期按摩,可以健脾益氣,化濕和胃,從而提高機體抵抗力。
艾灸療法:用艾條溫和灸治脾俞穴5-10分鐘,一天一次,可以健脾祛濕,預防暑濕之氣侵犯脾胃。
三、日常飲食調理小滿節氣,是濕氣的開始。此時,濕氣打入人體內部“潛伏”,等到暑熱正盛時,暑、濕內外呼應,易引發各種疾病,如風濕、腳氣、水腫等。脾主運化水濕,脾胃功能好,就能去除多余的濕氣。可以多吃些健脾、利濕的食物,如紅小豆、絲瓜、山藥等,減輕腸胃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