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談暑病
“暑自溫而來”“先夏至者為病溫,后夏至者為病暑”,故大凡夏至以后,立秋以前,感受暑邪為病,稱為暑病。根據感邪不同,又分為陽暑病及陰暑病。如常見的中暑多屬于陽暑病;暑季乘涼飲冷而感寒挾濕多屬于陰暑病。
“暑之為氣,在天為熱,在地為火”,暑邪為夏季火熱之邪,又易傷氣耗津,故暑邪侵犯人體,會出現高熱,面赤,口渴及汗出等一派熱象。暑氣通于心,故而出現心煩,心慌及胸悶等癥,甚則突然昏倒,不省人事。臨床辨證常選用清絡飲(藥取鮮荷葉、鮮銀花、絲瓜皮、西瓜翠衣、鮮竹葉、鮮扁豆花組成,重在祛暑清熱)、清暑益氣湯(方取西洋參、麥冬、石斛合西瓜翠衣、荷梗、竹葉、粳米等以清暑益氣,養陰生津)等;也可常備人丹、十滴水、行軍散及復方丹參滴丸等以清暑醒神,開竅解毒,理氣化瘀,但特殊人群,需謹慎選用。
夏季不僅炎熱,而且多雨潮濕,故暑病每多挾濕,濕性粘滯重濁,易阻遏氣機,五臟中脾喜燥惡濕,故濕邪侵犯人體,常先困于脾,阻于胸膈脾胃;濕性趨下,濕邪下注大腸及膀胱。故而出現霍亂吐瀉,小便不利,胸腹痞滿,頭重身困等癥。臨床辨證常選用桂苓甘露飲(方取滑石、寒水石、石膏、官桂、茯苓、豬苓、澤瀉、白術及甘草等以祛暑清熱,化氣利濕)、甘露消毒丹(方取滑石、黃芩、茵陳蒿、石菖蒲、白豆蔻、藿香、連翹及薄荷等以利濕化濁,清熱解毒)等;也可備用六一散、復方黃連素片等以清熱化濕止瀉。
夏暑炎熱,往往喜貪涼飲冷,或久處陰涼潮濕之地,不避風露,從而外感于寒,內傷于濕,出現發熱,惡寒,無汗,頭痛,胸膈滿悶,脘腹疼痛,霍亂吐瀉,舌苔白膩等癥。臨床辨證常選用香薷散加減(方選香薷、白扁豆、厚樸以祛暑解表,化濕和中)、藿香正氣散(方選藿香、白芷、蘇葉、陳皮、半夏、白術、茯苓、厚樸、桔梗等以解表化濕,理氣和中);也可常備藿香正氣水(或膠囊制劑)等。
暑病重在預防。夏天飲食尤宜清淡,少食煎炸燒烤及油膩飲食,多食富含蛋白質及維生素的食品,尤其避免過度貪涼飲冷傷及脾胃。天氣炎熱,更要注意保持心情舒暢,避免心煩氣躁。充足的睡眠也是預防暑病的重要一環。關注天氣預報,避免長時間烈日下室外作業,保證室內通風降溫,均不可忽視。尤其久病體弱、老人、孩子、孕產婦及過度疲勞,免疫力下降的人群更要做好暑病的防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