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嗽的中醫調理
中醫認為咳嗽的病因分為外感與內傷兩類。《醫學正傳》指出:“咳謂無痰而有聲,肺傷而不清也。嗽謂無聲而有痰,脾濕動而生痰也。咳嗽謂有痰而有聲,蓋因傷于肺氣,動于脾濕。”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痰濕內生,引起肺絡不通,氣機阻滯,肺失宣降而咳。近期天氣忽冷忽熱,六氣致病和臟腑功能失調為造成咳嗽的主要原因。在調理咳嗽上根據辨證可采用以下中醫特色技術
1、針刺+艾灸聯合治療
針刺、艾灸在特定穴位通過經絡的傳導,以溫通氣血、扶正祛邪、調整臟腑機能,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二者聯合使肺內閉之寒氣得以宣散、溫通,從而從根本上緩解咳嗽癥狀。艾灸選取穴位:大椎、肺腧、風門等,痰多者加脾腧;氣喘氣短者加腎腧;咽癢明顯者加天突。2、拔罐療法
拔罐選取穴位:大椎、肺腧、風門、中府,采用閃罐、揉罐、抖罐、留罐的方法;拔罐具有溫經散寒、行氣活血、拔毒排膿的功效。3、全息耳穴貼壓
《丹溪心法》云:“耳為諸宗脈之所附。”耳穴通過經絡與臟腑相連,臟腑病變反映在耳部,呈現陽性反應點,刺激耳穴引起經絡感傳現象,調和氣血陰陽,祛除疾病。耳穴多選取:肺、脾、腎、氣管、神門、咽喉、交感、平喘、腎上腺、支氣管、風溪、內鼻等。4、火龍罐
火龍罐針對以風邪寒邪為主的外感咳嗽有疏風散寒、宣肺止咳,使邪氣有出路。火龍罐選用穴位有:風池、風府、大椎、定喘、風門、肺腧、天突穴、膻中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