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味中草藥小故事(五十一)——丁公藤
明朝時,雁門有個叫解叔謙的人,事母至孝,母患癱瘓多年,精心施治,久不嫌煩。但經多醫,母病無起色。
一天深夜,他沐浴焚香,跪于庭院,求神賜方。忽然空中飛過一鳥,叫著:“丁公藤,丁公藤。”解叔謙喜出望外,次日,他便去藥肆求購,可無丁公藤可售,又遍訪名醫藥叟,皆不識此藥。一位老人告訴他,去宜都山尋找,或許可得。
解叔謙攜帶干糧,遠上宜都山尋覓,三日無獲。第四日,在山中遇一老翁伐木,樹上一藤,角葉如丁,其繞如蛇,便拜問老翁可識丁公藤。老叟停斧笑指樹上青藤道:“我即丁公,種藤于此。取藤五斤,切段煎汁過濾,同曲米釀酒飲便可。”
解叔謙大喜,回家依法制備,老母服后很快痊愈。后來,解將余下丁公藤薦贈鄉人,治愈多個病人。
本品為旋花科植物丁公藤 Erycibe obtusifolia Benth. 或光葉丁公藤 Erycibe schmidtii Craib的干燥藤莖。全年均可采收,切段或片,曬干。
【性味與歸經】 辛,溫;有小毒。歸肝、脾、胃經。
【功能與主治】 祛風除濕,消腫止痛。用于風濕痹痛,半身不遂,跌撲腫痛。
【用法與用量】 3~6g,用于配制酒劑,內服或外搽。
【注意】 本品有強烈的發汗作用,虛弱者慎用;孕婦禁用。
丁公藤含有香豆素類、綠原酸衍生物類、生物堿類等多種化學成分。以丁公藤為主藥,目前已開發出多種中成藥,它們在抗風濕、鎮痛、降低眼壓等方面均有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