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味中草藥小故事(三十七)——浮小麥
宋代太平年間有個名醫叫王懷隱。有一天雨后放晴,到后院查看晾曬的中藥材時,發現新購進了一堆小麥,便問藥房的伙計:“這些又瘦又空的小麥是誰送來的?”
伙計回答說:“是城南張大戶送來的。”
他正想說什么時,忽見來了一位急癥病人。
那病人的丈夫懇求王懷隱:“王大夫,我娘子近來不知道是什么原因,經常發怒,有時還哭笑無常,整天心神不寧,甚至還傷人毀物,真有點怕人!請先生給她看看,為她除病驅邪! ”
王懷隱把了把那婦人的脈,又問了幾句病情,捋著胡須笑道:“不用驚恐,她得的是臟躁癥。”
說完,隨手開了一個處方:“甘草、小麥、大棗”共三味藥,是想用漢末醫圣張仲景《金匱要略》中的“甘麥大棗湯”,治療婦女更年期出現的精神煩躁癥狀。
那漢子拿了藥,扶著病婦,臨出門時,又補充一句病情:“先生,我差點忘了,她還常常夜間出汗,能把衣衫濕透呢。”王懷隱點頭答道:“嗯,知道了,先治好臟躁癥再說吧。”
五天后,那婦人和丈夫樂滋滋地來拜謝王懷隱,感激地說:“先生救苦救難的大德,我們夫婦終生難忘。真是藥到病除啊,不愧是杏林名醫呀!”
王懷隱關切地問:“現在臟躁癥好了,今天再來治盜汗癥吧?”那婦人笑道:“不必了,已經痊愈了。”
王懷隱暗自思忖,難道甘麥大棗湯也有止盜汗的作用嗎?后來,他有意以此方又治了幾個盜汗癥病人,由于是用的成熟飽滿的小麥,結果均不見效。
他大惑不解,于是查閱唐代藥王孫思邈的《千金要方》,想尋求答案。
王懷隱聽完,從中似乎悟出了什么,就吩咐伙計:“暫且收下吧,另放一處,并注明‘浮小麥’三個字。”
后來,王懷隱用浮小麥試治盜汗、虛汗癥,果然治一個好一個。
從此王懷隱便逐漸認識到浮小麥的功效。太平興國三年,他與同道好友王祜、鄭奇、陳昭遇潛心研究張仲景的醫著,合編成《太平圣惠方》一書,并將浮小麥的功效記入該書。
從此,“浮小麥”一藥便流行于世,并為歷代醫家治用至今。
來源禾本科小麥屬植物小麥Triticum aestivum L. 的干燥輕浮癟瘦的果實。果實成熟時采收,取癟瘦輕浮與未脫凈皮的麥粒,去雜質,篩去灰屑,用水漂洗,曬干。
【性味與歸經】 甘,涼。歸心經。
【功能與主治】 固表止汗,益氣,除熱。用于自汗,盜汗,骨蒸勞熱。
【用法與用量】 15~30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