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宣傳貫徹二十大精神】科技日報:科技是中醫藥發展的翅膀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推進健康中國建設。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完善人民健康促進政策”,其中明確要求“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這一要求的提出,不僅激勵著中醫藥領域的科研工作者,也讓中醫藥成為二十大會場上的熱詞。
如何深入學習貫徹二十大報告,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老一輩與新一代如何做好接力?科技日報記者采訪了多位二十大代表。
守正創新,積極發展中醫藥
中醫藥助力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讓更多人看到了傳統醫學的價值。
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專訪時,中國工程院院士、天津中醫藥大學名譽校長張伯禮代表認為:“要深入挖掘中醫藥文化精髓,需要堅持中醫藥原創思維,構建扎實的理論體系,同時注重利用現代新技術新方法,促進研究成果轉化落地,讓傳統的中醫藥煥發時代生機。”
3年間,相繼奔赴湖北黃岡、山東青島、上海展開醫療援助,持續沖鋒在抗擊疫情一線的山東中醫藥大學第一臨床醫學院副院長賈新華代表認為,老百姓對于中醫中藥的關注度越來越高,說明了三個問題:中醫中藥的療效被大家認可;中醫藥“治未病”理念深入人心;國人對傳統文化的認可也加深了對于中醫藥的認可。
“我們中醫藥科技工作者,要傳承精華,守正創新,積極發展中醫藥。”中國工程院院士、云南白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黨委委員、中藥研發總監朱兆云代表向科技日報記者強調,“開發好藥是我們團隊的第一要務。”
科技是中醫藥現代化發展的重要抓手
“回顧近幾十年來中醫藥發展歷程,科技創新是關鍵。”采訪中,張伯禮代表多次提到科技的力量,他認為:“‘現代科技+中醫藥’是推動中醫藥現代化發展的重要抓手。”從藥材種植生產,到制藥裝備智能化和診療技術智能化,再到研究證據轉化落地,中醫藥發展全方位與現代科學新技術新方法緊密相連。
張伯禮代表舉了一個例子。為解決中藥質量“怎么測”的難題,天津中醫藥大學與浙江大學合作,將機器學習等AI技術應用于高光譜、拉曼光譜、近紅外光譜等量測數據建模,創建了多種面向制藥過程檢測的快速分析方法,實現在線質量監測……
張伯禮代表堅定地認為:“科技是中醫藥發展的翅膀,翅膀越硬,就飛得越高越遠。”
“二十大報告強調,要‘集聚力量進行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朱兆云代表說,“結合中藥研發,要點就是突破產品核心技術攻關。”
心血管疾病是人類健康的頭號殺手,而開發預防心血管疾病中的抗血小板聚集藥物,至今仍是世界難題。朱兆云帶領團隊歷經4年多協作攻關,正全力攻克云南省重大科技項目全三七片新藥的研發。她向記者透露:團隊目前已取得國家藥監局的臨床批文,將進行Ⅱ期、Ⅲ期臨床驗證。
采訪中,賈新華代表也提到了科技創新的重要性。他認為:“中醫藥的傳承創新發展是一個永恒話題,而療效成為其最核心的問題,我們下一步工作要抓住這個‘牛鼻子’。”
加大中醫藥人才培養力度
“中藥的研發創新,要格外注重人才的培養。”深入學習二十大報告,將“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落到實處,朱兆云代表的思考是:“目前,中藥研發人才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方面,都與傳承創新發展的要求還有差距。”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在我國中醫藥行業尤其如此。”她認為:“必須加大人才培養力度,只能依靠自主發力,接續攻關,才能做好產品研發、培育,服務人民健康事業。”
在人才培養問題上,賈新華代表的觀點與朱兆云代表異曲同工。“與其他學科相比,中醫藥人才培養周期長、成本高、時間晚,經驗和傳承很重要。”他建議在發揮高層次人才引領帶動作用的同時,沿著“讀經典、跟名師、做臨床”的名醫成才之路,培養更多年輕醫生、醫學生。
“中西醫兩套理論體系相差甚遠,但是臨床上中西藥并用是一種常態。”賈新華代表認為應該瞄準療效,充分運用兩者優勢,讓患者成為最大受益者。
來源:科技日報、中國中醫
編輯:李巖巖
責編:黎倩平
審核:孫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