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氣灸之雨水節氣灸——疏肝理氣健補脾胃
雨水,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二個節氣。此時,氣溫回升、冰雪融化、降水增多,故取名為雨水。
中醫認為肝主生發,春季肝氣旺盛,肝木易克脾土,從而造成胃痛、胃脹、腹瀉、便秘等一系列肝脾不調的癥狀。雨水節氣之后降雨有所增多,寒濕之邪容易入侵脾臟,濕邪難以去除,因此,雨水前后應當著重養護脾臟。
所以雨水節氣的養生原則是疏肝理氣,健補脾胃。
疏泄肝氣首取章門、行間等穴。刺激這些穴位不僅增強體質,對女性還有瘦身美容的效果,接下來為大家做具體介紹。
一、穴位的位置和治療功效
1、章門穴章門穴位于人體的側腹部,第11肋游離端的下方。
章門穴屬于足厥陰肝經,脾經募穴。艾灸章門穴可以起到疏肝理氣的功效,同時也可以起到溫經通脈的作用,對于脾胃虛寒或者是情緒壓力比較大的患者有比較好的療效。
2、行間穴行間穴位于足大趾與次趾行間的赤白肉際處。
行間穴歸屬足厥陰肝經,為肝經經氣所溜之穴。按揉行間穴具有清肝瀉火、疏肝理氣的作用,是治療肝經實熱之主穴、清肝瀉肝之要穴。
3、中脘穴中脘穴位于腹部前正中線上,肚臍上四寸。
中脘穴是任脈上的穴位,艾灸中脘穴具有調胃補氣,溫中健脾的作用,從而調整臟腑功能,促進身體的新陳代謝,增強抗病能力。
二、治療的方法
1、章門穴采取搓法在穴位局部涂抹刮痧油,用手掌來回往返搓。一般搓30-50下左右。
2、行間穴采取按揉法用拇指指腹按壓在穴位上,進行點按。每次點按30—50下左右。
3、中脘穴采取艾條灸或隔物灸艾條灸:點燃艾條一端,距離皮膚3cm處反復回旋移動或左右移動,可隨熱感、時間調整艾火與皮膚之間的距離,每次施灸10-15分鐘,以灸至局部紅暈為度。
隔物灸:是指隔姜或隔鹽灸,要求灸力強,艾灸時間長,一般一個穴位灸6-9壯,以皮膚局部潮紅不起皰為度。
三、治療后注意事項
1、飲用一杯溫開水,有利于灸后排毒,促進機體的恢復。
2、禁食生冷,注意防寒保暖,避免寒邪之氣的入侵。
以上就是雨水節氣中醫調理養生的全部內容,希望能對你的健康帶來幫助。
個人簡介
張珂暢,主治醫師,畢業于河南中醫藥大學,在職工作12年。曾到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進修學習。擅長運用針灸,放血療法治療腦血管疾病,頸肩腰腿痛,特別對中風后遺癥上肢,痙攣、語言障礙研究頗深。
文字:張珂暢
編輯:李巖巖
責編:黎倩平
審核:孫 俊
(圖片來源于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