蓄精藏神待春歸 大寒時節話養生

大寒是冬季的最后一個節氣,也是二十四個節氣中的的最后一個節氣。開始于每年公歷1月20日前后,太陽到達黃經300度時為大寒。同小寒一樣,大寒也是表征天氣寒冷程度的節氣,在氣象記錄中,大寒時節雖不像小寒期間那么酷冷,但仍處于寒冷時期,而且,在某些年份和沿海少數地方,全年最低氣溫仍然會出現在大寒節氣內。古籍《二十四節氣解》中說:“大者,乃凜冽之極也。”意思是說,大寒是氣候達到最冷的時候。“大寒小寒,凍成一團”的諺語也說明大寒時節仍是一年中比較寒冷的時期。
大寒的到來預示著春天的臨近,為了有一個良好的狀態來迎接萬物復蘇的春天,在大寒的時節,我們除了忙著置辦年貨、迎接新年外,還應該注意進補,大寒雖是一年里比較寒冷的時節,但寒極必暖,隱隱中已可感受到大地回春的跡象。
一、濡養臟腑當先健脾大寒時節要格外注重補氣養血以及對臟腑的調理,這是因為大寒時節,天氣仍然十分寒冷,我們的身體既要抵抗嚴寒,又要儲存能量,為即將到來的春天做準備。所以需要補氣血以養臟腑,而大寒為脾所主,因此要格外注重脾的調養。大寒時節飲食宜減咸增苦以養心,使腎氣堅固。咸味入腎,苦味入心,從五行學說來說,咸勝苦,腎水克心火。若咸味吃得過多,會使本就偏亢的腎水更亢,而傷及心陽。飲食原則是宜溫熱柔軟,不僅是口感溫熱,食物的性質也要溫熱,可以起到健脾、暖胃、補腎的作用。另外,由于大寒適逢春節,一般家庭都會準備豐富的過年應節食物,此時要注意避免饑飽失調,同時可多吃具有健脾消滯功效的食物,如懷山藥、山楂、柚子等,也可多喝小米粥、健脾祛濕粥等進行調理。
二、養腎固本防風御寒腎氣充足能提高人體的免疫力,抵御寒邪,達到健體防病的作用。正如民諺所說:“大寒大寒,防風御寒,早喝人參、黃芪酒,晚服杞菊地黃丸。”雖說大寒沒有小寒冷,但也是一年里比較寒冷的時節,另外,大寒時節除了注意防寒之外,還須防風,衣著要隨著氣溫變化而增減,保暖部位重點在頭頸部、胸腹部、膝關節等。大寒也是由冬到春的過渡時期,飲食起居應順應季節的變化做一些調整。我們應當多選擇些可以生熱、保暖、具有升散性質的食物,以適應春天萬物的升發。日常飲食中具有辛溫發散的食品有生姜、大蔥、花椒、辣椒、紫蘇葉、桂皮等。有增強食欲、促進血液循環、驅寒抗凍的作用,還能改善咳嗽、頭痛等癥狀。
三、調肝養血蓄精藏神大寒時節的到來,也就預示著春天的臨近,春季肝臟當令,所以在大寒節氣里,既要照顧冬季固護脾腎的要求,又要提前調肝養血。首先在情緒上要保持心情舒暢,因為肝喜舒惡郁,生氣或發怒都容易導致肝氣淤滯不暢,所以凡事要盡量做到心平氣和,使肝火熄滅,讓肝氣升發順調。但此時仍處于生機潛伏、萬物蟄藏的時期,人體的陰陽消長代謝還處于相對緩慢期,陰精仍需繼續培護,陽氣不可過早擾動,大寒養生還需要著眼于“藏”,但不可將“冬藏”理解為冬眠或冬歇。所謂“藏”,是順應冬季寒冷的自然規律,閉藏陽氣,使之處于靜而養的狀態。
個人簡介
楊彥峰,康復中心副主任,畢業于河南中醫學院。政協周口市第三屆、第四屆委員,周口市康復醫學會常務理事,周口市康復醫學會社區(基層)康復分會副主任委員,周口市針灸、推拿、康復專業委員會常務委員,河南省中醫藥學會中醫骨病康復委員會委員。榮獲2014年度援疆先進個人 ,多次獲得“先進工作者”及“優秀醫師”光榮稱號。
擅長:運用小針刀、刃針、穴位注射等中醫藥特色療法治療疼痛性疾病,對肩周炎、腰椎間盤突出癥、腰椎椎管狹窄癥、強直性脊柱炎、髖關節滑膜炎、膝關節滑膜炎及運動損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