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風送爽高粱紅 處暑時節話養生

每年的8月23日前后,是二十四節氣中的處暑,《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處,去也,暑氣至此而止矣?!?,處暑也稱出暑,表示炎熱即將過去,暑氣將于這一天結束,我國大部分地區氣溫逐漸下降,天氣逐漸轉涼,但天氣還未出現真正意義上的秋涼,“秋老虎”天氣,雖然氣溫較高,但總的來說空氣干燥,陽光充足,早晚不是很熱,不至于熱得喘不過氣來了;處暑期間的氣候特點是白天熱,早晚涼,晝夜溫差大,降水少,空氣濕度低。在這樣的環境下,人容易出現口鼻干燥,咽干唇焦的燥癥,那么,處暑時節如何養生呢?
一、潤肺養腎 相得益彰
金與水為母與子關系,中醫認為:肺在五行屬金,腎在五行屬水,金生水;肺和腎共同完成呼吸代謝和水液代謝,其中腎主水,可升清降濁,蒸騰水液,肺則為水之上源,可宣發肅降,通調水道,肺腎相輔,維持著體內水液代謝,同時,肺主氣、司呼吸,腎主納氣,所以肺腎配合,又完成了人體的呼吸代謝,處暑時節,身體消耗的能量非常多,而營養相對缺乏,這時人們就容易腎氣虛,會有氣短畏寒、少語寡言、失眠多夢、疲乏勞累、腰膝酸軟、脫發早衰等癥狀,因此要及時調整,避免發展成肺心病、慢性支氣管炎、甚至腫瘤等嚴重疾病。為了避免秋燥給身體帶來各種傷害,我們要調整日常起居、飲食等方面,通過潤肺養腎,來給自己補氣養精,保持精力旺盛,增強抵抗力,在飲食上可多吃銀耳、百合、蓮子、蜂蜜、糯米、奶類等清潤食品以及梨等新鮮水果。
二、“秋凍”有方 需防胃寒
“春捂秋凍”是古人一條非常實用的“生活諺語”,“秋凍”之意是讓體感在秋時勿暖,以利于收斂陽氣。因為熱往外走之時,必有寒交換進去。但是,夜里外出要增加衣服,以保護陽氣。同時,早晚比較涼了,要注意增加衣服。秋天要注意胃部保暖,夜間入睡應關好門窗,腹部蓋薄被,防止秋風流通使脾胃受涼。
三、處暑睡好 平衡陰陽
處暑養生的關鍵詞是“睡眠”,這個時期正是處在由熱轉涼的交替時期,自然界的陽氣由疏泄趨向收斂,人體內陰陽之氣的盛衰也隨之轉換,如果我們想使體內的陰陽之氣達到平衡,就必須對起居作息做出相應地調整;保證充足的高質量的睡眠,首先調整的是睡眠時間,早睡早起是人所周知的,科學的養生保健更需要全面地掌握睡眠規律及方法。另外,古人在睡眠養生法中還強調了子午覺的重要性(即每天于子時、午時入睡),認為子午之時,陰陽交接,極盛及衰,體內氣血陰陽失衡,必欲靜臥,以侯氣復。現代研究發現,夜間0至4點,體內各器官的功能都降至最低點;中午11至13點,是人體交感神經最疲勞的時間。有統計表明,老年人睡子午覺可降低心、腦血管病的發病率。
個人簡介
楊彥峰,康復中心副主任,畢業于河南中醫學院。政協周口市第三屆、第四屆委員,周口市康復醫學會常務理事,周口市康復醫學會社區(基層)康復分會副主任委員,周口市針灸、推拿、康復專業委員會常務委員,河南省中醫藥學會中醫骨病康復委員會委員。榮獲2014年度援疆先進個人 ,多次獲得“先進工作者”及“優秀醫師”光榮稱號。
擅長:運用小針刀、刃針、穴位注射等中醫藥特色療法治療疼痛性疾病,對肩周炎、腰椎間盤突出癥、腰椎椎管狹窄癥、強直性脊柱炎、髖關節滑膜炎、膝關節滑膜炎及運動損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