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如何解釋眩暈
中醫對眩暈的認識由來已久,如《素問·至真要大論》曰:“髓海不足,則腦轉耳鳴,脛酸眩冒”。《靈樞·衛氣》說:“上虛則眩”。漢代張仲景認為,痰飲是眩暈的重要致病因素之一。《金匱要略》說:“心下有支飲,其人苦冒眩,澤瀉湯主之。”后來,元代朱丹溪的《丹溪心法》強調無痰不作眩,提出了痰水致眩學說。為我們所熟知的眩暈發病的理論基礎就出自這里。明清時期對眩暈發病又有了新的認識。《醫學正傳》言:大抵肥白而作眩者,治宜清痰降火為先,而兼補氣之藥,人黑瘦而作眩著,治宜滋陰降火為要,而帶抑肝之劑……而今,中醫把眩暈的病因病機概論為“風”“火”“痰”“瘀”“虛”治療原則是虛則補之,郁則達之。
導致眩暈的病因一般有以下幾種:
一是情志內傷:
現代人生活節奏快,壓力大,往往脾氣急,內火大,若遇事生氣惱怒過度,肝陽上亢,陽升風動,發為眩暈;或長期憂郁生悶氣,氣郁化火,使肝陰暗耗,肝陽上亢,陽升風動,亦可發為眩暈。
二是飲食不節:
現代人吃外賣多、酒局多,暴飲暴食,不注意節制,易損傷脾胃,脾胃虛弱,氣血生化無源,清竅失養而作眩暈;或嗜酒肥甘,傷于脾胃,聚濕生痰,痰濕中阻,濁陰不降,引起眩暈。
三是勞倦過度:
現代人夜生活豐富,甚至長期熬夜,使陰精暗耗,日久致肝陰不足,陰不制陽,肝陽上亢,發為眩暈。或房勞過度,導致腎精虧虛,不能生髓,而腦為髓之海,髓海不足,上下俱虛,而發生眩暈。或久病體虛,氣血兩虛,氣虛則清陽不展,血虛則腦失所養,皆能發生眩暈。
四是手術外傷因素:
頭部外傷或手術后,氣滯血瘀,痹阻清竅,發為眩暈。
針對以上病因,中醫把眩暈的病因病機概括為:“風”、“火”、“痰”、“虛”、“瘀”,治療原則主要是虛則補之,實則瀉之,郁則達之,使氣血暢通,陰陽平衡。主要治法有平肝潛陽,清肝瀉火,化痰熄風,滋補肝腎,益氣養血,活血化瘀等。
看完中醫對眩暈的解釋,對于大多數非專業人士來說,都會覺得中醫有點“玄乎”,所以,當眩暈發生時,還是要到醫院看專科醫生,明確診斷,聽從醫生的建議。
個人簡介
楊靜靜,本科學歷,畢業于河南中醫學院針灸推拿專業,現就職于周口市中醫院康復中心,周口市康復醫學會常務理事,周口市中西醫結合康復委員會委員,多次參加省級學術交流大會,被評為先進工作者。師從名老中醫張懷亮教授。主修眩暈、擅長治療頸源性眩暈、失眠、偏頭痛等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