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大高血壓防治誤區,千萬別中招!
高血壓可以在很長時間內不表現出任何癥狀,直到出現重要臟器的損害,因而被稱為“隱形殺手”。我國有3億高血壓患者,高血壓離我們如此之近,所以了解高血壓、防治高血壓就顯得尤為重要。對于高血壓,人們普遍存在著許多認知誤區。而這些誤區可能導致患者不正確地對待自己的病情,從而影響病情。
誤區一:沒有癥狀血壓就不高
這是一個錯誤的認識,因為大部分高血壓沒有癥狀;而且,高血壓患者無論有無不適,都容易發生腦卒中、心臟病或腎功能不全,甚至為此丟掉性命。因此,世界衛生組織稱高血壓為“無聲殺手”。 要了解自己的血壓水平,就必須測量血壓。年齡大于18歲的成年人,建議每2年測1次血壓;35歲以上的人每年測量1次血壓;對容易發生高血壓的人(包括:血壓在130~139/85~89毫米汞柱、肥胖、長期過量飲酒、有高血壓家族史者),建議每6個月測量1次血壓。如果已有高血壓,測量的頻率就要更勤。
誤區二:降壓操之過急
一些病友查出了高血壓恨不得立馬把血壓降下來,或者希望一兩天就把血壓降至正常,這是不現實的,也是不可能的。須知急劇地血壓下降是很危險的,最好是用藥后兩周到四周逐漸達標,高齡老人最好是三個月內血壓逐漸達標。
誤區三:血壓正常就停藥
血壓降至正常后就停藥,這樣做是錯誤的。高血壓病人通常需要終生服降壓藥,停藥后,血壓會再次升高,血壓波動過大,對心腦腎靶器官損害更嚴重。正確的做法是,在長期的血壓控制后,小心地逐漸減少藥物的劑量和種類,一般只對那些能夠嚴格堅持非藥物治療,即健康生活方式的病人可以減藥量。在減藥的過程中,必須監測血壓的變化。
誤區四:憑感覺服用降壓藥
一些高血壓患者憑感覺用藥,頭暈吃藥,頭不暈不吃藥。其實,血壓的高低是無法感覺出來或估計出來的。沒有不適感覺,并不能說明血壓不高。血壓的高低與癥狀的輕重沒有明確的關系。高血壓患者應定期測量血壓,如每周至少測量血壓1次。不能“跟著感覺走”。
誤區五:去醫院復查前停藥
有些人去醫院復查之前停止服用降壓藥物,認為停藥后血壓測量得更真實,這也是錯誤的做法。因為降壓治療是一個長期過程,醫生更關注服藥后血壓水平。因此,無論是否去醫院就診,均應按時服藥。
誤區六:長期用藥可耐藥
還有些人用藥一段時間,即使沒有不適的表現,血壓穩定,也擔心耐藥,要求換藥,其實也沒有必要。降壓藥不像抗生素類藥,長期服用發生耐藥性的可能性較小。有些病人開始服用藥物有效,過一段時間后血壓控制不如以前了,多數是由于病情進展所致或者發生了其他情況,這時候應該請醫生根據個體情況,添加或更換降壓藥物。
誤區七:降壓治療有藥就行
部分人認為,得了高血壓病后只要堅持長期、規律地服藥準好;而對吸煙、飲酒、飲食口味重等不良習慣不加以控制,這也是一種誤區。其實藥物治療應該建立在健康生活方式的基礎之上,兩者缺一不可。因為這些因素會導致血壓升高,影響降壓藥物的效果。正確的做法是除選擇適當的藥物外,必須長期堅持健康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