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術 醫德 醫風
----醫院管理永恒的主題
當前,“看病難、看病貴”和日趨緊張的醫患關系已成為比較突出的社會熱點問題。如果理性的加以分析,我們就會發現這一現象的背后除了社會變革、經濟轉型和人民群眾醫療保健需求不斷增長等大環境所帶來的客觀影響外,我們業內醫術、醫德和行業自律等方面存在的諸多問題與不適應則是極為重要的主觀原因之一。作為醫院管理者,只有正確面對、客觀分析、認真解決這些問題,才能在社會上重新樹立這一職業的良好形象。
一、醫德、醫術的關系
所謂醫德,就是醫務人員在醫療活動中應該遵守的職業道德,是對醫務人員的一種職業要求和約束。本質是通過醫務人員對社會職責的履行,保障和維護醫療職業的存在和發展,維持社會和諧與穩定,維護人民群眾的健康權益。醫術是醫德的重要組成部分,醫德是通過醫術來體現的。醫德是建立在醫療實踐的基礎上,面對的是病人的健康與生命;建設高尚的醫德是為了提高醫療質量,保證醫療安全。只有具備高尚醫德的醫務人員,才能對病人全心全意的關懷體貼,對專業技術刻苦鉆研、精益求精,對工作認真負責、一絲不茍,才能一切從病人利益出發,盡最大努力爭取最佳醫療效果。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醫學是醫術和醫德的統一體,如果說醫術是醫學的軀體,那么醫德則是醫學的靈魂。
二、傳統醫德與現代醫德
傳統醫德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最寶貴的精神財富之一,閃耀著人性與理性的光芒。它崇尚“生命至重,惟人最尊”的道德信念,尊重生命、以人為本、人道為先是醫者從業立術的最根本思想基礎;它倡導“醫乃仁術、濟人為本”的“仁愛”思想,同情、關愛、尊重、保護和真誠善待病人,一視同仁、愛人如己,時時處處把病人利益放在首位,是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不能動搖的原則;它堅持 “醫貴乎精,仁術濟世”的精術敬業精神,精勤不倦、刻苦鉆研,努力提高醫療技術和業務水平,力求達到 “救民濟世”的終極目標;它恪盡“貴義賤利,自正己德”的廉潔自律原則,不以醫謀私、淡泊名利、無欲無求,始終保持高尚的情操和可貴的品格;同時,它還要求醫者注意個人綜合修養,敬業、謙恭、禮敬、自重、嚴謹、誠實、勇毅、團結同行,力求使自己成為廣大群眾歡迎的真正的“蒼生大醫”。
現代醫德是從傳統醫德中脫胎而出,是傳統醫德的延續,但由于社會變革,而突顯其特殊性,其主要特點是與物質聯系更加緊密,且趨于法規化。與物質聯系更加緊密體現在:一是與醫療設備緊密結合,高精尖的醫療設備提高了診療水平,但操作醫療設備的醫務人員醫德水平如何,直接關系到醫療設備的診療效果。二是商品經濟發展,使人們更加重視自身價值,付出的勞動要求得到等價交換,這樣,醫德也附著了價值,所謂“專家門診”、“特約手術”體現了“優質服務,按質收費”,實質上是醫德價值表面化。
醫德本是依賴輿論與信念來約束醫務人員的思想和行為。傳統醫德強調的是醫務人員的奉獻,所謂“醫者仁術”,它在樹立醫務人員形象,促進衛生事業發展,有著不可磨滅的歷史功績。但在商品經濟社會中,有時輿論和信念的力量遠不足抵御物質的誘惑,必須借助法規的力量,把木來是解決是與非、善與惡、光榮與恥辱的問題,必須與解決合法與違法、罪與非罪的問題聯系起來,從而形成了現代醫德規范。它既繼承了傳統醫德具有時效的部分,如人道主義、專業思想、尊師敬友,同時隨著時代的發展賦予了現代醫德新的內容,包括終身學習、協作精神、慎獨精神。
三、現代醫德規范
現代醫德規范可從三個層面進行詮釋。在醫患關系層面上,要以病人為中心,視病人如親人,文明服務,平等待人,不以職務之便非法牟取不正當利益。在醫務人員與社會的關系層面上,樹立敬業精神,對技術精益求精,樹立奉獻精神,加強社會責任感,遵守社會公德,貫徹預防為主的方針。在醫務人員之間的關系層面上,要互相尊重,密切協作,取長補短,維護整體利益。具體是:1、救死扶傷,實行社會主義的人道主義,時刻為病人著想,千方百計為病人解除病痛;2、尊重病人的人格與權力,對待病人不分民族、性別、職業、地址、財產狀況,都應一視同仁;3、文明禮貌服務、舉止端莊、語言文明、態度和藹,同情、關心、體貼病人;4、廉潔奉公,自覺遵紀守法,不以醫謀私;5、為病人保守醫密,實行保護性醫療,不泄露病人隱私與秘密;6、互學互尊,團結協作,正確處理同事同行間的關系;7、嚴謹求實、奮發進取、鉆研醫術、精益求精,不斷更新知識,提高技術水平。
四、社會反映醫德醫風存在的問題
從群眾對醫院的投訴和社會各界對醫德醫風的反映,歸納起來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1、服務態度:對病人接診不熱情,聽病情訴說不耐心,對提出的問題不解答,對正當要求不理睬。對待病人態度存在著生、冷、硬、頂、碰現象。
2、醫療作風:問診不詳細,檢查不細心,診斷不明確,治療不規范,操作不輕柔,生活不照顧,心理不護理等。
3、職業道德:買藥要回扣,開單要小費,手術要紅包,住院要 “吃請”。
4、敬業精神:下班打撲克,上班沒精神,重危不探討,學習不參加,科研怕用腦,論文不愿寫,操作怕費力,治療無效果。
對于以上四個方面的問題,我們應該理性對待,客觀分析,完全的肯定驚呼 “醫德滑坡”和完全的否定強調社會的偏見都不是實事求是。勿需否認,這些問題無論是局部的個別現象,也無論在整個醫療實踐中所占的比率,都是存在的,且已嚴重影響了醫務工作者的整體形象,掩蓋了廣大醫務人員奮力拼搏、勇于奉獻的精神。
五、加強醫德醫風建設,重塑醫者職業形象
重塑醫者職業形象是醫療衛生工作者的責任和義務,它不僅有賴于醫務工作者自我陶冶,樹立正確的為醫觀,更需要社會和醫療衛生管理者加強教育、監督與獎罰并重,正面引導、反面警示相結合醫德醫風體系建設。
(一)自我陶冶,樹立信念
醫務人員在醫療實踐中,對照醫德規范,要不斷進行自我教育、自我分析、自我評價,不斷的認識自我、改造自我,樹立高尚的為醫信念,從每一件小事做起,嚴守醫德規范。首先要樹立正確的人生觀,現代意識的人生觀強調人生存的權力和尊嚴,更強調人生存的價值,而這些又必須和個體對社會盡責、奉獻聯系在一起。一個醫務人員有了正確的人生觀,才能明確人為什么活著,怎樣生活才有意義,怎樣寫好自己的歷史,才能對社會具有責任感,才能具有高尚的醫德意識,才能身體力行遵循醫德規范的要求。其二,正確處理 “價值”問題。價值觀是人生觀的重要內容。一個醫務人員要求社會承認和尊重自己的價值是無可非議的,但是自己也要自尊自重。個人的價值不能象商品用貨幣來表現,不能“金錢確定價值”,如果一味索取,醉心于物質報酬,就會喪失自我價值。只有樹立正確價值觀的醫務人員,才會具備高尚的現代醫德。其三,信念鞏固與行為調整。一個醫務人員要想具備高尚的現代醫德,必須通過接受教育、自我學習、向模范人物學習等途徑,不斷鞏固醫德信念,同時根據現代醫德規范,經常反思、檢點、調整自己的行為。人在生活中難免出現偏差,要憑借道德信念進行自我批評、自我約束,把自己的行為調整回正常軌造,不致走上歧途。
(二)齊抓共管,以法治德
衛生行政主管部門、醫院管理者、衛生行業學會都要肩負起各自的職責,從不同的層面對醫德醫風建設形成一個宣傳、教育、監督、獎懲并重的良好氛圍,從思想上、行為上和作風上對醫務人員進行規范和約束。衛生行政主管部門要對《醫務人員醫德規范及實施辦法》制訂詳細的貫徹落實方案,建立督導考評機制,并作為醫院年度目標考核的重要內容。對于出現重大醫德醫風問題,實行一票否決。醫院院長要結合木單位實際,制訂切實可行的醫德醫風管理制度,逐人建立醫德檔案,把木人的醫德自傳、年度醫德評價表、差錯事故登記、被患者表揚或批評材料、因醫德醫風問題的獎罰材料一并入檔,年度量化總評,與本人的晉級晉職、獎罰結合起來。醫學會、醫師協會、護理協會等社團組織,要發揮行業自律優勢,制訂不同專業的自律細則。對于醫德醫風中違規違法問題要以法懲治,從而形成上下聯動、齊抓共管、以法治德的監督約束機制。
(三)正面引導,反面警示
唐代著名的醫學家孫思邀說:“人命至重,有貴千金,一方濟之,德逾于此。”自古以來,醫者便十分注重職業道德修養,在救死扶傷的實踐中,把“大醫精成”奉為主皋,在中華幾千年的文明丈上留下了許多千古佳話,豐富了偉大的中華民族文化。新的時代,賦予我們這個職業更深層的含義。從古代濟世救人的扁鵲、華佗、張仲景,到現代抗擊非典的勇士鐘南山、梁世奎,從南丁格爾獎獲得者黎秀芳,到為非典而獻身的葉欣、李小紅,他們用辛勤的汗水甚至寶貴的生命詮釋了醫者的職責和使命。廣大的醫務工作者堅守信念,履行使命,默默奉獻,涌現出了許多可歌可泣的先進典型。我們要善于發現典型、宣傳典型,既要利用醫德醫風中的真善美等正面典型感染人、引導人、陶冶人,又要敢于合理的利用醫德醫風的假、惡、丑等反面典型說服人、教育人、警示人。以是和非、實和虛、善和惡、美和丑作為區別,從而達到擇是抵非、留實去虛、從善棄惡、揚美排丑,全面提升醫務工作者的職業道德內涵,構建和諧醫患關系,樹立行業新風,重塑醫務工作者“大醫精誠”的新的形象。